◆ 学校动态
◆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联系人:老师
  • 固 话:0379-69511900
  • 地 址:伊川县城关街道八一南路99号

首页 > 学校信息 > 学校动态


高考在线 |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九大学科命题方向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量:1200

640_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是所有高中老师以及高考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给出关于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权威解答。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未来的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是制定命题标准的基本纲要,也是考试评价的准绳和量尺,为考试评价建立了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检测试题是否全面涵盖了考试目标,可以检测考试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考试要求达成的幅度。高考评价体系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教学参考使用,同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本文从”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的三个方面(即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分别对九大学科进行梳理解读,供考生复习备考参看。

  语文学科

  一、高考语文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在此基础上,高考语文科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高考语文科要发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和精神文明水平;要彰显语文科独特的美育特质,如通过古代诗歌的鉴赏感受文学的意象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甚至语言文字精练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涵育审美修养,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灵活运用语文科知识、能力与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质;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整合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可以在高考特定情境中表现并进行评价的知识见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贯通的整体素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外显功能看,阅读和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领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高考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阅读素养主要表现为在阅读中有效进行认知监控。基于阅读目的或阅读要求,依据文本类型、文本长度及文本的复杂或熟悉程度,能够准确、灵活地调动阅读策略与技能。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地、批判性地阅读,最终实现在教育中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表达素养主要表现为在表达中有效进行认知监控。能够基于表达目的准确、连贯、得体地陈述事实和见闻,表达感受和认识,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基于表达目的或表达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使自己的表达目标清晰、对象明确、话题集中,充实而简明、鲜明又生动。熟悉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特点,灵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章法也有个性地表达,有效增进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

  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的今天,语文学科素养还需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维度来认识,并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予以强调,进而在高考语文中全面、综合而均衡地予以最大程度的落实。

  3、关键能力

  语文关键能力是语文科外显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命题立意的平台和中枢;是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语文关键能力的主体内容可从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个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并予以分类、分层地呈现。

  3.1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3方面的能力构成。

  1)信息性阅读能力。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2)文学性阅读能力。

  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古代诗文阅读能力。

  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3.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2个方面。

  1)语言策略与技能。

  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要求为: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2)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要求为: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能按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也是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等。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内容。三是中外文化常识,如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等。

  二、高考语文科考查要求

  为体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高考语文科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通用性,重点考查阅读素养、表达素养,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1、基础性

  要求学生具备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对语文各领域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2、综合性

  突出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不同知识间的交叉与渗透,引导学生全面完整认识问题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方法,灵活调动阅读与表达策略,以有效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各种语文任务。

  3、应用性

  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增强语文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观察、体验,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创新性

  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与设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高考语文科考查载体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实现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才能确保改革设计目标的落实落地。高考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任务。高考语文试题情境主要有以下3种。

  1、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实践,强调在各自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情境。

  2、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3、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是指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

  一、高考数学科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高考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将“核心价值”放在首位,无论是高校人才的选拔需求还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促进智力发展,促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要在高考中发挥数学科的独特价值引领作用,应该聚焦于能够表现出考生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问题情境,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

  2、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凝练为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项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6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评价体系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高考数学考查的学科素养提炼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和数学文化。高考数学考查的学科素养、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科核心素养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相对于高考评价体系,高考数学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对评价体系的学科化和具体化,具有数学的特点和数学考试评价的特点;相对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高考数学考查的学科素养更加概括和凝练。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3、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关键能力是支撑高水平人才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由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构成。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高考数学科提出5项关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前4项关键能力具有鲜明的数学学科特点,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着力培养的、数学考试着重考查的能力;创新能力集中反映高考数学的学科特点,反映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反映国家选才的意志。高考数学科提出的5项关键能力是对以往高考数学学科能力结构的继承和发展,更是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并根据高考测量的实际确定的,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备操作性。

  学科素养是考查理念和总体要求,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细化和具体体现。在命题中,关键能力是具体的考查目标,是实现学科素养考查目标的手段和媒介。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数学科甄选必备知识的原则是有利于高考与课程标准的对接,有利于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有利于考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高考数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课程标准知识体系总体是一致的,基本按照知识的发展脉络编排,按不同数学分支分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每个系统包括若干单元;但是,高考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结构性,更加注重完整的知识脉络。《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内容分为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5个主题,高考数学将其整合,按逻辑体系将分散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例如,在函数部分,必修课程讲授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选择性必修课程讲授一元函数导数,在设计高考数学考查内容时,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函数系列知识。

  二、高考数学科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四翼”考查要求,是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需求提出的,着重体现了国家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高考各科考试的共同要求。数学科考试根据学科特点,细化共同要求,制定了学科化的考查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和时代性。

  高考数学的基础性强调数学的通用性和工具性,关注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学科主干内容,通过全面系统地考查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根基,掌握解决问题的工具。高考数学的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强调各分支内容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既包括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框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高考数学的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解决问题,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情境设计,考查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高考数学的创新性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命制开放性试题、结构不良试题,发挥选拔功能。

  为落实“四翼”考查要求,高考数学科的考试设计应:

  1)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适当增加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学科情境的试题,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考查;

  2)关注探究能力、数学学习能力的考查,通过创新题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查;

  3)通过调整试卷结构,打破固有模式,探索试题排列新方式,努力破除复习备考中题海战术和套路训练的影响。

  三、高考数学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情境化试题是指提供一定的情境型材料,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情境化试题更能深刻、精准地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高考数学的试题情境可分为课程学习情境、探索创新情境、生活实践情境3类。

  数学课程学习情境包括数学概念建构、数学原理习得、数学运算学习、数学推理学习等问题情境,关注已有知识的基础和准备程度;数学探索创新情境包括推演数学命题、数学探究、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问题情境,关注与未来学习的关联和数学学科内部的更深入的探索:这2类情境是考查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抽象的重要载体,指向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素养和数学探究素养,为高校选才提供关于学生应对大学数学学习准备程度的依据。生活实践情境是需要考生将问题情境与学科知识、方法建立联系,应用学科工具解决问题;生活实践情境关注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的关联,是考查学生数学应用素养、理性思维素养和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3种问题情境在高考数学中将发挥不同的作用:以课程学习情境为检验基础的量尺,以探索创新情境为区分甄选的手段,以生活实践情境为拓展应用的渠道。在保持课程学习情境试题占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增加探索创新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试题的比例,以更好实现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目标。

  英语学科

  一、高考英语科考查内容

  以高考评价体系的“四层”为基本框架,英语科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形成了立体化的四维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高考英语科的核心价值包括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指考生应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指考生应了解人类文明历史和世界发展动态,具有全球意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2、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高考英语科的学科素养包括交际、学习和思辨3项指标:交际素养指在相对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主题语境中,使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并达到交际目的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素养指在相对简单或较为复杂的主题语境中,运用多种策略学习英语,并使用英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方法等的意识和能力;思辨素养指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或学习时,独立思考与判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英语科的关键能力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4种能力。

  听力理解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英语科的听力理解能力归纳为5项具体能力:

  1)获取具体信息。为说明和支持主旨或者中心议题,对话或独白中会包含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活动的具体原因、过程、方式或结果,考生应能识别这些信息。

  2)理解主旨要义,即提取或总结概括一段对话或独白的主旨要义。对话或独白一般会围绕一个主旨或一个中心议题展开,有时主旨要义可以直接获取,有时需要归纳总结。

  3)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说话人有时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表达,考生应能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识别或分析判断说话人的观点;说话人的态度除从用词中表露外,还常常通过特定的语音语调表达,考生应能从所听到的话语或语调中理解或判断说话人的喜好、情绪或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4)理解说话人的目的。说话人的目的有时是直接表达的,有时则通过一些间接方式表达,考生应能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识别或判断说话人的目的。

  5)推断,即根据相关信息,对话语发生的场合、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或活动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推断。

  阅读理解是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一项基本能力。英语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为7项具体能力:

  1)理解词汇。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考生应能辨识句子及语篇中词语(单词、词组或固定搭配)的意义或指代关系,能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具体信息。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阐述往往需要大量具体信息的支持,考生应能从中提取诸如数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活动的起因、过程、方式、结果等细节信息,并能够理解概念性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可直接从文中获取,有的需要进行简单归纳。

  3)理解主旨要义。每篇文章或每个段落都有主旨要义,有时主旨要义是明确阐述的,有时需要从字里行间归纳总结,考生应能识别或总结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旨要义。

  4)理解观点、态度。文章中常常包含作者或他人的观点、态度,考生应能理解直接表述的观点、态度,还应能分析理解隐含的观点、态度。

  5)理解目的。文章作者常常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写作目的,考生应能理解作者直接表达的目的,也应能分析理解作者未直接表达的目的。

  6)推断。在阅读活动中,考生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例如推断作者未明确说明的事件或活动的原因、过程、结果,推断人物或事物的特性,推断人物的情绪或语气等。

  7)理解文章结构、类型。考生应能运用语篇知识,辨别不同文章体裁,理解文章内部逻辑关系和作者为使行文连贯使用的各种衔接手段。

  书面和口语表达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用到的能力。书面表达包含内容、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和写作规范,反映这4个要素的英语科书面表达能力应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完整并且清楚、合理,逻辑性强,符合写作目的与情境;

  2)词汇和语法结构多样并且使用准确、恰当;

  3)整体结构清晰,句间和段间衔接有效,意义连贯;

  4)单词拼写正确,标点、大小写等符合规范。

  口语表达包含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语言组织和互动交际,反映这4个要素的口语表达能力应具有以下特征:

  1)发音规范,语调自然,能准确表达意义;

  2)词汇和语法结构使用准确、恰当;

  3)能有效使用衔接手段使表达条理清晰、逻辑连贯;

  4)表达切合题意,能使用澄清、补救等策略促进互动,实现交际目的。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英语科的必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考生应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知识内容要求以及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所列的相关项目,还应掌握《英语课程标准》所列的相关词汇和语法项目。

  二、高考英语科考查要求

  按照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明确英语科命题应该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

  第一,注重基础性。英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英语科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引导考生为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第二,提高综合性。在真实的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经常需要综合使用多项语言技能,例如:口头交流需要同时使用听和说的技能,回复信函时首先要读懂来信的内容。英语科考试应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多项语言技能的能力。

  第三,强调应用性。学习英语的关键在于应用,通过建立模拟或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强化应用,是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英语科考试应突出考查考生使用英语从事日常交际、学习和思辨活动,达到交际目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突出创新性。学习英语有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英语科考试应通过试题设计引导考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学习和思辨活动,积累中外文化知识、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跨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高考英语科考查载体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英语科的考查情境主要通过主题语境构建和体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3大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其下又包含若干主题群,同时列出主题语境的内容要求。英语学科命题应以此为依据,选取篇章材料,设计任务情境,搭建贴近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考查载体。

  物理学科

  一、高考物理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突破以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框架,丰富了对考查目标的认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考查内容的重要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物理学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值计算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或新技术开发能力;该标准还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知识能力和素质、体育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应参考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科特点,科学构建物理科考试的“四层”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高考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始终位于选拔标准的首位。高考考查内容以“核心价值”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物理科考试的核心价值应在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核心价值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促进学生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指标下包括3个二级指标。

  物理科确立的学科素养是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在物理科中的具体化,同时与《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基本一致,其中:学习掌握与《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物理观念”类似,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类似,实践探索与“科学探究”类似。物理科考试的学科素养还需要结合测评规律,在考试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3、关键能力

  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要坚持关键能力的考查,关键能力的构建依据课程标准。在《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4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代表知识的内化,是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是关键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必备品格。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包含的要素是构建物理科考试关键能力的重要基础:将“科学思维”中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合并为“推理论证能力”;在“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模型建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物理科所要求的实验能力与科学探究整合为“实验探究能力”;“理解能力”主要对应学科素养中的“物理观念”,强调对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综上,物理科考试提出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5种关键能力。5种关键能力既是对《物理课程标准》中关键能力的具体化,也是对以前物理科考试大纲中提出的物理能力的继承与发展: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别是对以前考试大纲中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的整合和升华,模型建构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根据物理教学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新的能力,原考试大纲中提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相关要求已经融入到新的关键能力表述中。

  物理科考试关键能力的构建还要参考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的框架。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符合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需、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基于学科素养导向,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3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一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三是涵盖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物理科考试提出的5种能力与高考评价体系的关键能力群匹配度很高,其中:理解能力属于知识获取能力群,模型建构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创新能力属于思维认知能力群,实验探究能力属于实践操作能力群。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物理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物理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物理科考试的必备知识是《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有利于新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有利于教、学、考的一致性。

  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时,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强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孤立的、静态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在物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迁移的知识。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必须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反对死记硬背就因噎废食,降低知识的重要作用,而应该从发展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高考物理科考查要求

  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业质量的概念,并依据不同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物理课程标准》规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科目应符合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选择性考试物理科目应符合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在实际的考试内容改革中,既不能任意拔高相应水平的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相应水平的要求。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从高考评价体系“四翼”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将考查要求具体化。

  1、基础性

  物理科考试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夯实学科基础:要求学生从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视角来思考问题,能清晰、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注重渗透基本的科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本实验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做实验的能力。

  2、综合性

  物理科考试立足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促进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认知结构,鼓励学生从整体上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物理科考试增强内容的综合性,不仅是知识内容的综合,更是各种物理能力、素养的综合,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

  3、应用性

  物理科考试注重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抓住情境的核心要素构建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物理科考试突出应用性,发挥考试引导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问题,关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体会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躬身实践的能力。

  4、创新性

  物理科考试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试题的创新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物理科考试的创新性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实际,主要包括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实验设计等方面。通过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能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思路和见解。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挑选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在新情境中,要求学生运用提供的信息和已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三、高考物理科考查载体

  情境是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具有关键作用。情境是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主题加以设置的,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情境的创设,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影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为落实“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体系新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新颖的试题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科考试实际,探索将物理科考查情境分为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

  1)生活实践问题情境

  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真实问题情境进行考查,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落实物理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要途径。

  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与大自然中物理相关的现象,如彩虹、日食等;二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问题,如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情境(乒乓球、篮球、滑雪)等;三是科技前沿,如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飞机、北斗导航系统)等。在设计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时,应注重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情境叙述准确、清晰,避免出现项目功能偏差。

  2)学习探索问题情境

  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物理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学史问题情境。物理学史具有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物理学家探索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研究方法等内容的了解,鉴别考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程度,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二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典型问题情境,引导教学遵循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教材。三是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试题的设计中,可以将物理科考查情境活动分为2层:第一层是简单的情境活动。学生只需要启动单一的认知活动即可解决问题,这类试题主要测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水平。第二层是复杂的情境活动。学生需要启动复杂的认知活动,综合运用多个物理知识或技能才能解决问题。基于情境对试题难度的影响,物理试题应从学生认知实际和整体难度出发,统筹考虑情境的分类和分层。

  物理试题情境是承接“四层”考查内容、体现“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是深化新时代物理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情境的分类与分层,还需要在深化物理考试内容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对物理试题情境的研究,将实现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化学学科

  一、高考化学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科学构建“四层”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化学科的核心价值可从学科社会价值、学科本质价值和学科育人价值3个方面进行构建。考试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教学发挥着相同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考试中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火药使用、传统中药等古代科技文明和近现代化学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的了解,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要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大贡献,让学生秉承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传递化学学科的价值。化学科学的重大贡献是科学家付出大量的科学研究而实现的,因此要向学生展现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以及严谨求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展示化学在新理论的创立、新材料的研制、新药物的合成、新能源的开发等方面的巨大成果,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激发学习化学、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是化学科的社会价值,认识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贡献是学科本质价值的体现,渗透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科育人价值在精神品质方面的体现。

  2、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的构建视角基于以下3个方面:从化学科学本质探寻学科素养,从高考评价体系细化学科素养,从《化学课程标准》继承学科素养。化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包括“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和“为什么研究”3个方面,对应化学教学的“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学”3个方面。在继承《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高考化学科的学科素养细化为化学观念、思维方法、实践探索和态度责任。化学学科素养与化学科学研究本质、化学教育教学的关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学什么”对应化学观念,“怎么学”对应思维方法和实践探索,“为什么学”对应态度责任。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1)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这5个方面素养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反映了化学学科研究的本质和特性,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体现了部分学科本质和主要的思维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更多地显现了重要的思维方法,三者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方法,因此可以尝试把学科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再梳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和操作方面激励实践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从态度责任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学科素养与《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应关系见图2。其中:“化学观念”对应《化学课程标准》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关于学科观念的内容;“思维方法”整合了《化学课程标准》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有关思想方法的内容;“实践探索”对应《化学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态度责任”对应《化学课程标准》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素养是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的具体化,是《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再现。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2)

  3、关键能力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梳理能力要求关键词,结合教育测量学能力目标,将化学的关键能力归结为如图3所示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这些关键能力是学业要求的综合化表现,是学科素养在特定形式下的具体内涵和技能表现。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3)

  高考评价体系将关键能力划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高考化学科确定的4种关键能力是高考评价体系设定的关键能力群的学科化体现。理解与辨析能力属于高中评价体系中的知识获取能力群,既包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又包括获取陌生的知识和信息。分析与推测能力是知识的抽象理论到具体应用,包括判断物质结构、分析物质性质、预测反应现象和推断反应结果。归纳与论证能力是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的要求,包括识别有效证据、科学推理论证、处理转化数据和归纳总结规律。分析与推测能力以及归纳与论证能力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思维认知能力群在化学学科的具体表现。探究与创新能力与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的设计探究方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完全一致,包括设计探究方案、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及评价探究方案。

  4、必备知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以及物质转化的一门科学。必备知识主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将必备知识分为如图4所示的化学语言与概念、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变化与规律、物质转化与应用、实验原理与方法。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4)

  化学语言与概念包括的元素符号和方程式等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要素,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内容,是使用化学专业术语的基础。实验原理与方法是化学必备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反应变化与规律主要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重点是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物质转化与应用将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整合,内容包括典型无机物的性质、系列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变化与规律涵盖了中学化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和反应原理,以这2个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分析和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必备知识是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精细的分类和系统的整合,更是全面地反映基础教育层面的化学知识体系。

  二、高考化学科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是高考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的基本维度。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下高考“怎么考”的问题,又回答了在高考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高校人才选拔中对学生素质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学业质量达标水平、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水平以及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水平作出解析。化学科要体现“四翼”考查要求,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科“四翼”考查要求的具体内涵详见图5。其中基础性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4个方面。设计考查基础性内容,是为凸显知识内容在培养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从而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应用性和综合性从考查要求上看,是对基础性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从应用性的本意来看,要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要求在学科素养的引导下,使用合适的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阐释社会中有关化学的热点问题,解答实验中的疑问;因此,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动态和全面的评价。

  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学科内综合,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适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二是学科间综合,选取能源、材料、环境、医药和信息科学中有关化学问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学科交叉综合问题;

  三是方法综合,试题要考查多种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四是形式综合,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多个知识内容要求、多方面的能力和立体化的素养水平。

  创新性的内涵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思维创新4个方面,是在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的基础上,开拓考查思路,选取新物质、新方法、新理论等情境,以新颖的形式呈现问题,体现化学学科创新特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根据化学科的创新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机理或总结规律等。新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三、高考化学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情境的教学和考试命题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及考试领域落实核心素养和测评学科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形式。情境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事实,以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为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呈现试题信息的载体。根据化学学科特征、中学化学知识内容范围及《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情境建议,借鉴国际考试PISA关于情境分类的思路,把握粗细合理、包容并蓄的基本原则,对化学科试题有关情境进行归类,将目前高中有关化学考试的情境分为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索情境和化学史料情境。

  1、日常生活情景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对于来源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根据其功能划分为食物营养、合成药物、常见材料和能量转化设备。这些生活中的情境展现化学学科应用价值,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有元素方面的也有原理方面的。根据日常生活情境编制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基本概念和原理阐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应用化学的兴趣。

  2、生产环保情境

  生产环保情境,从物质来源的方式或工业目的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利用、生产条件优化、废物回收利用和毒害物质处理。自然资源利用情境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矿石、石油、煤等为原料进行筛选、分离、提纯和转化的生产过程。生产条件优化情境是以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为指导优化生产条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研究过程。废物回收利用和毒害物质处理情境是指将废弃物质进行回收以及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的过程,其考查思路与物质生产制造和生产条件优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起始的物质来源和工业目的。生产环保情境呈现工业生产或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3、学术探索情境

  学术探索情境为公开刊物上的最新化学学科前沿成果,该类素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部分内容对应中学化学知识内容。在考试中选取适宜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试题情境素材,可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锤炼学生的学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学术探索情境包括最新合成方法、新颖功能物质和新型催化技术。最新合成方法是指对于已经可以制备的化合物采用新方法或新技术进行合成,对应的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其基本特征是绿色、经济、高选择性,而且更加高效和环境友好,该类情境既能考查创新思维,又体现态度责任维度的学科素养。新颖功能物质,主要是指新型复合材料或新型催化剂的结构,该情境主要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对于某些已经工业化的化学反应,采用新型的催化技术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该类情境主要考查推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反应历程和机理以及反应的转化率等。

  4、实验探究情境

  中学阶段的实验包括2个方面:一是基本操作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研究打基础;二是研究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提升实验探究能力。根据实验考查目的的不同,可将实验情境分为3类:确定某种物质的组成或性质,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情境;在实验室中利用常见药品制取目标物质并进行分离、提纯的实验,属于物质制备与纯化情境;研究温度、浓度、压强等不同条件对物质性质或反应的影响,属于探究实验情境。

  5、化学史料情境

  已有成熟理论中蕴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研究过程,可以激发创新灵感,开拓研究思路。对于考试而言,在试题中展现已有理论或成果使用的仪器、方法和研究数据,就是真实再现已有理论的发现或成果的研发过程。利用这些真实的数据及研究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考查已有理论,而是还原到理论创立的真实过程中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考查载体的情境,最关键的是素材的真实性,试题情境最好取材于真实的文献资料、生产生活实际,要有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撑。情境的选择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要包含引导设问的必要且充分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内容拓展性和可解释性,要体现出情境素材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及思维方法和态度责任等学科素养导向功能。在情境的呈现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化学的内容及试题的考查要求,确保试题情境的文字表述、图表呈现等简洁平实清晰,语义准确无歧义,符合学科规范,内在逻辑关系清楚。

  生物学科

  一、高考生物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的4个层面既有递进关系又相互关联,其中:核心价值为引领,学科素养是导向,关键能力为考查重点,必备知识为基础。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生物科考试依托学科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弘扬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选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才。生物科考试旨在基于学科特质,引导考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和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系统的视角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认识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2、学科素养

  生物学科素养作为考查内容,是将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的架构赋予生物学的学科特色,渗透新课标核心素养内容与目标的有机融合。生物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物学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新高考生物科考查的学科素养与高考评价体系、《生物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对接情况如表1所示。新高考生物科考查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知识与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创新、责任与担当4个方面,是对生物学科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考查,体现系统性。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5)

  知识与观念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后所形成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认识和观念,包括系统观,物质、能量和信息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调节观,适应与进化观,生态观等。

  科学思维是思维方法的呈现,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式,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格。科学思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求实的态度、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建立模型、批判性思维等。

  探究与创新是实践探索素养方面的体现。探究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学问题、形成猜想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或完成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还包括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进行观察、提问、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创新是指能针对生物学现象与事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或作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创新还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探究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探究的高级表现。

  责任与担当是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具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责任意识,也包括积极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3、关键能力

  生物科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支撑高水平人才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生物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涵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关键思维等维度。在《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4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能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侧重于实验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是指能够理性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担当和责任感。现行高考生物科能力考查目标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结合现行高考生物科对能力考查的积累和凝练,基于学科素养发展、价值塑造的现实要求,反映新课程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时代性、传承性、学科特性,将新高考生物科关键能力确立为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新高考生物科关键能力与高考评价体系、现行高考生物科能力目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

  理解能力要求深入了解必备知识的内涵并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将单一、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作为能力培养与素养发展的基石。在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下,对知识的输出提出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生物学视角获取关键信息、解释生物学现象、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或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这是对现行高考生物科理解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的延续和提升,也是对学科素养发展的铺垫。

  实验探究能力是生物学自然科学属性的鲜明体现。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中学教学实际、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充分考量,提出学生要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即在对所学实验的实践和学习后,能够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如分析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掌握科学探究的整个流程。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理念的体现,反映了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

  创新能力的提出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知识、经验、获取的相应信息,提出新解释、新方法、新思路或得出新结论;或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新高考生物科必备知识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参照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对知识内容的要求选取。

  二、高考生物科考查要求

  根据国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新高考生物科基于学科特点,明确学科化考查要求,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4个维度,对考生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考查。这4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有交叉和递进。

  1、基础性

  基础性考查要求是最基本的。试题围绕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及相互联系的理解进行设计,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作出解释或进行推理、判断;理解所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层级的考查体现基础性。

  2、综合性

  综合性考查要求相对较高。要求考生:在给定条件下,综合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能够关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与机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群生物之间的关系,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与其他生物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或探究。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可体现综合性;此外,综合性考查要求的体现,既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也有问题情境的复杂性。

  3、应用性

  应用性强调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考生自觉地从生物学视角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等情境中的问题。例如:依据艾滋病病毒致病的机理对艾滋病进行预防;利用遗传学理论或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抗倒伏的作物品种,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面对新的任务情境(如实验情境),能够借鉴、应用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4、创新性

  创新性要求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或设问方式,使考生能在新颖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探究性或开放性的任务;能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现象作出新解释;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能够综合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中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体现创新性。

  三、高考生物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目标的载体,其合理创设能有效激发考生思考作答。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生物学试题的任务情境包括3类: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生物学相关现象或问题。例如:光能通过绿色植物转化为支撑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能;设施农业、施肥、浇水等栽培措施与植物生长发育、产量的关系;细胞、染色体、DNA模型构建;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的生物变异;生物个体的来源和延续;不同疾病(含遗传病)的表现和可能的病因;劳动或运动时对机体水分、盐分的调节;动物机体遇到刺激后的反射;营养物质、激素、抗生素等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分布和调查方法等。利用这些熟悉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作为试题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意识。

  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情境主要来自于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设定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例如: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探究实验,提出实验材料的替代、实验结果分析等新情境;对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根据细菌转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建立其与现代基因工程概念的关联;根据遗传学普适性规律,对生产实践中的特定品种需求提出研究方案;对于动植物的性状作出预测,对某些人类遗传病的发病作出预判,对其预防提出合理的建议;根据“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对生态修复提出合理建议。利用这些学生学习过的现象或问题作为试题情境,在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生命科学史情境

  生命科学史述说生物学科发展的脉络轨迹,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独特的社会价值。生命科学史也是一部人类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例如:DNA双螺旋的发现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迈出重要的一步;基因工程的建立实现定向改造生物学特性的目标,可通过DNA重组和定向编辑技术使生物体获得新的遗传特性,提高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生物医药中的工作效率。用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试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学会继承、借鉴和创新。

  历史学科

  一、高考历史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依此设计,同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考试评价规律,科学构建历史科考试的“四层”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历史作为具有独特育人价值的学科,无论是高校人才选拔需求还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历史科考试的核心价值应在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核心价值下,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理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历史科考试应该聚焦于能够使学生表现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情境,体现高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

  2、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水平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同时考虑这些要求在纸笔考试中可测量的程度,提出历史科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6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考查学生掌握和辨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的本质。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时空尺度,理解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鉴别和辨析,去伪存真,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与归纳,从而提出历史认识和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方法与能力,考查学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与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运用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历史理解是指对历史事物的准确把握,是认识历史的基础,考查学生概述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历史价值观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真实历史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正确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以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3、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须培养的、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历史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这些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历史教学着力培养的、历史考试着重考查的能力,尤其是历史探究能力集中反映了高考内容改革的亮点,反映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反映了国家选才意志,也是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区别于合格性考试的最大特点。

  在高考历史科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是考查理念和总体要求,是关键能力的理论基础;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细化,是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命题实践中,学科素养发挥统领作用,关键能力是具体的考核目标,是实现学科素养考查目标的手段和媒介。

  4、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历史科甄选必备知识的原则是有利于高考与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利于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有利于考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这4个主题分别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讲授。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

  二、高考历史科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历史科考试根据学科特点,细化共同要求,制定学科化的考试要求,体现继承与发展的理念,体现鲜明的学科特点和时代性。

  基础性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试题注重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文明成果、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线索,考查基础的学科方法、能力、素养。

  综合性体现在历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历史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强调历史各分支内容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历史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体现在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

  创新性体现在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对已有的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运用创新思维,利用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

  三、高考历史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包括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活动等,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情境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果试题情境取材于实际现象或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么情境就是现实的、客观的;如果试题情境源自学科知识,那么情境就是抽象的、学科化的。情境化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精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试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历史科试题情境可以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问题指向是显性的,方法和路径是再认再现的,作答指向是材料和已有知识的对应;综合情境是对素材的理解、分析、整合与论述,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多样,问题指向是显性和多维度的,方法和路径需要比较、概括和说明,作答指向需要叙述和论证;复杂情境是指对素材的解释、辨析、探究与实证,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复杂,问题指向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分析和论证,作答指向需要现实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学业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科试题情境按照素材又可以分为4类:一是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二是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三是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四是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历史科的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是科学性和专业特色的高度体现,是教育功能和测量功能的高度统一。情境的各种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历史科试题的情境对历史教学具有引导意义,是历史科评价的必要依据和重要标准。

  地理学科

  一、高考地理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突破以往考试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框架,丰富了对考查目标的认识。地理科考试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地理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考试特点,构建“四层”考查内容,其中: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核心素养考查的方向;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决定核心素养考查的高度。

  1、核心价值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体系。

  地理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人地协调观”一致。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地理科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其中: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其表达方式。

  3、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地理科考查的关键能力应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其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指发现地理科考试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准确、快速、全面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描述地理事物是指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阐释地理事物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能够说明和解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指综合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方法,根据试题的情境材料论证地理问题,对地理现象与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观点。

  4、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由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都是地理科考试中的必备知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也应作为地理科考试必然要涉及的必备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新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有利于教、学、考的一致性,但也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国家对学生培养的需求,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考查,可探索依据任务主题进行抽样,实现从知识点抽样过渡到任务抽样。

  二、高考地理科考查要求

  地理科考试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业质量的概念,并依据不同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地理课程标准》还规定,选择性考试地理科目应符合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在实际命题中,既不能任意拔高相应水平的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相应水平的要求。

  1、基础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考查要求强调基础扎实,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地理科考试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立足于地理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铺垫性设计和引导性探索,为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奠定坚固牢靠的知识能力基础,发挥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作用。

  2、综合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综合性”考查要求强调融会贯通,强调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的联系,强调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网络。地理科考试增强综合性,不仅是知识内容的综合,更是各种地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地理试题应加强多维信息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立足考点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求学生从“共同体”的角度,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综合认识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做到触类旁通。

  3、应用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考查要求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地理科考试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够紧密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地理试题设计要坚持应用导向,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事象与地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现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4、创新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创新性”考查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惯性束缚,大胆创新。地理试题应加强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考查,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地理试题选材与设计既要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认知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又要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表达独特的见解。

  三、高考地理科考查载体

  情境是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主题加以设置,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情境创设影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关系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实现,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地理试题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结合学科实际,地理试题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1、生活实践情境

  按照现实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应用。可将学科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学习探索情境

  学习探索情境有2个不同层面的设计方向:其一是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可规避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着力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其二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着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政治学科

  一、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载体

  思想政治科的考查内容,是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4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在构建“四层”考查内容体系中,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坚持学科素养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各要素对实现考试目标的不同作用,共同形成发展和培育学科素养的合力。

  1、核心价值

  思想政治科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掌握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形成学科素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它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在学科中起着价值引导作用的最基本最持久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科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是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立什么样的学科核心价值,直接决定着学科德育的方向,影响德育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科考试着眼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奋斗精神、劳动观念和健康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科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社会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科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完成各种任务活动时所展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结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等院校人才选拔要求,同时考虑这些要求在考试中可实现的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括以下6个方面。

  2.1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

  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是政治方向上的素养要求,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必须把培养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政治立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科考试的首要任务。把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放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首位,是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考试价值引领作用的体现。

  2.2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

  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直面人生,奋发向上,坚忍不拔,刚健有为;具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才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把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2.3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

  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是思想路线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坚持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全面认识、理性对待并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思想路线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遵循的最根本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这是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中强调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对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把握社会规律的能力,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误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是价值观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据客观条件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个人层面来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成就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中强调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5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是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在社会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中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宪法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6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

  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是社会责任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又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循既定的规则。尤其在参与公共事务,如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过程中,有序的参与和承担相应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体现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凝练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述,二者的精神实质是内在一致的,它们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7)

  3、关键能力

  思想政治科的关键能力,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所必备的能力,是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石。依据认知科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成果,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充分总结多年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维度的能力目标框架。

  1)辨识与判断。辨识与判断在认知领域属于基础层次,是指知识记忆基础上的再认再现和简单迁移。思想政治科要求:辨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判断其性质,概括其特点,并与学科的理论和观点相印证。发展辨识与判断能力,要求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面对具体事物、现象时,能够分辨其属性、类别和特征。

  2)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思想政治科要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综合形成整体性认识。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和任务,使认识深化;通过综合,可以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为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3)推理与论证。推理与论证能力包含推理、论证2个能力分项。逻辑学上,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论证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思想政治科要求: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得出正确结论,避免推理错误;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恰当的论据,对观点、论断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和阐释。发展推理与论证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思维,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逻辑错误,辨别是非。

  4)探究与建构。探究与建构是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运用学科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形成问题答案或者新结论的过程。思想政治科要求: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研究问题,提炼和形成具有新意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的思路、对策和方法,具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建构能力在认知层次上是较高水平的要求。

  5)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指通过批判性思维方法对一定的事实、现象、观点等进行价值判断和综合评价。它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要在慎思明辨的基础上,理性深刻地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有说服力的价值判断,它要求综合内在与外在的各种要素,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思想政治科要求: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进行独立思考,批驳错误观点,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评价。反思与评价属于认知领域的高层次要求。

  上述学科关键能力体现学科特色,属于学科化的特殊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学科认知活动中所必需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语言文字表达等一般能力。二者共同形成学科能力的整体性要求。

  4、必备知识

  思想政治科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生活,开展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须运用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确定,覆盖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科考试必备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个必修模块,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具体考查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各模块一致。

  二、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载体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着重反映的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对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各类高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思想政治科基于高考评价“四翼”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选择性考试的特点,从人才选拔和试题命制2个维度落实“四翼”要求。

  1)基础性。要求学生掌握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终身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试命题要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2)综合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考试命题突出考查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能力的综合运用,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能力的复合性,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发展复合能力。

  3)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公共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考试命题要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代主题,培养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创新性。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质疑,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考试命题要增强情境与设问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翼”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考试命题与试题分布的总体要求。每一道题目并非都与每一个具体要求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往往包含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为了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对试题情境和设问的精心设计,使得试题在体现其他要求的同时,突出考查某一要求。

  三、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用于引导问题、刺激应试者作答反应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背景与依托,是测试和反映应试者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载体。为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必须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新颖性、简明性、丰富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实现考查目标要求。

  第一,新颖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在形式上要体现创新特色,在内容上具有原创性、时效性特点,不能使用已经出现过的试题和失去时效的素材。

  第二,简明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材料的文字表述等要简洁平实清晰,语义准确无歧义,符合语法规范,内在的逻辑关系清楚。

  第三,丰富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要包含引导设问的必要且充分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延展性和可解释性,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取向。

  第四,真实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要符合逻辑真实和事实真实的要求,选择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现象,真实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真实可靠的人物活动,要避免使用主观臆造的自然现象、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统计数据、认识活动等作为情境材料,杜绝使用有悖事实和常理的材料搭建情境。第五,典型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要有较大代表性和影响力,有利于实现考查目标。

  根据思想政治科的性质和课程内容的范围,思想政治科的试题情境应当来源于广阔的、纷繁复杂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象、事件、问题及论述、报告、政策措施等。这些情境,除了可独立用于相应内容模块的设问与作答,也可用于其他课程模块的设问与作答。

  为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必须构建复杂程度不等的问题情境。根据情境的复杂程度,思想政治科的试题情境可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表现内容不复杂、呈现形式比较单一、测试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境,一般用于选择题;一般情境是指表现内容或呈现形式较简单但情境复杂、测试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境,一般用于需要补充性、注释性场景设计的试题;复杂情境是指反映的内容层次较多、呈现的形式比较多元、具有测试目标的综合性、需要深入解读的情境,一般用于材料性非选择题。